top of page

let's be the hope

─ 芯之觀點  ─

「天地遐呢大,草根未來底叨位?」

歷史的轉捩點,時而取決於

一個人、一句話、一個思維

世界上有兩種事物富有力量
一是劍,二是思想

而思想比劍更有力

在每雙眼眸、每道皺紋裡看見詩篇

敬!每個「再辛苦也笑給老天看」的靈魂

"There are but two powers in the world, the sword and the mind. In the long run the sword is always beaten by the mind" (La plume est plus forte que l'epee) -Edward Bulwer-Lytton

感謝蒞站,上百篇文章陸續更新中

已更新:2019年11月13日

文 / 沈芯菱


請仔細找找下面括號中您耳熟能詳的人物:


「孫伏伽、李琚、羊襲吉、常袞、李博、楊凝、李時珍、黎逢、陳諷、韋諶、裴俅、李餘、李從實、狄慎思、莫宣卿、劉蒙、趙峻、吳承恩、許佑孫、歸黯、羊紹素、崔詹、崔液、宋守節、姚仲豫、嚴迪、盧庚、王漵、王儲、牛錫庶、韓愈、李程、徐晦、李固言、盧儲、李郃、陳寬、崔峴、顧標、於鑲、裴延魯、歸仁紹、鄭合敬、陸扆、崔膠、盧文煥、李超、弓嗣初、李嶷、崔曙、楊譽、洪源、張式、魏弘簡、盧頊、鄭巨源、武翊黃、尹極、白敏中、韋籌、鄭確、盧深、顏標、孫偓、李瀚、趙觀文、歸佾、鄭洪業」


如此多人名,是不是只有對韓愈、李時珍、吳承恩三位耳熟能詳呢?那麼,其他人是誰?他們有個共同的頭銜,就是科舉時代的「狀元」,反觀韓愈、李時珍、吳承恩三人也有個共同點──全都落榜三次。李詩珍心灰意冷改行學醫,著作《本草綱目》、濟世救人。而吳承恩一生窮困潦倒,苦等到五十幾歲才開始寫西遊記,中斷多年後於七十歲重拾創作。韓愈則是第四次終於考上進士後,卻仕途不順,屢遭貶謫,卻成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此外,還有位考生落榜兩次後憤而出走,最後帶頭廢除了科舉制度,也就是袁世凱。


★著名的"曾經失敗者"若從沒有失敗過,不也代表沒有嘗試新事物呢?


如果他們都考上狀元的話,歷史絕對會大幅改寫。綜觀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大約有七百多位的文武狀元,其中有萬眾景仰的傑出人物,但也有不少人一事無成、了無政績,甚至投降叛軍、助紂為虐。


教室內的基本能力固然重要,在封建閉塞的年代,落榜生也能有所成就,遑論文明科技的現代,別忘了,科舉才廢除一百多年,而研究統計,2030年高達85%的工作現在根本不存在,一次考試失敗,不代表人生從此完蛋,更重要的是有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


 

本文僅供非商業用途,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沈芯菱│台灣6.0希望工程www.twhope.org

Note: Only non-commercial use, reproduce,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Photo source: Google photo / www.i2taiwan.com

文 / 沈芯菱

人們說馬祖是灑落海平面的一串珍珠,四鄉五島,有著高低錯落的閩東式建築,充滿「老兵、老酒、老戰地」的歷史風情,叢爾小島,風貌迷人萬千。曾經,仲夏破曉時分,我順沿著依山傍海的石頭屋,轉角邂逅鼎邊糊老店,唇齒香氣至今難忘。


來自福州的老闆娘笑口常開,一個人掌管幾坪天地、兩大熱鍋、三排併桌,額頭早被鍋爐蒸氣逼得掛滿汗珠,無論再熱再忙,她仍發自內心的打招呼「你早啊!一碗鼎邊糊不要芹菜對嗎!?」簡短的寒暄,卻深入人心,這裡賣的,不只是一碗供人飽餐的平民美食,更像是鄰家媽媽,惦記著客人愛好,無須言說就能互通的默契。


「我們馬祖人早餐都吃鼎邊糊,少說也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老闆娘娓娓道來,她說以前家家戶戶只有過年、立夏才會做來吃,除了一家子食用,還會互贈鄰里,有著交流情感的使命,「糊」字更有祈求豐收,閤家安康的意思。


原來我品嘗的不僅是碗鼎邊糊,更是傳承世紀的人間美味,「味覺」蘊含著生命記憶,「五味雜陳」的酸甜苦辣鹹,正也描述著人生百態,這不禁讓我想起童年的「水溝廚房」,當時與家人到處擺路邊攤,擠身在五坪大的鐵皮屋,廚房就在水溝旁用幾片木板搭建而成,擺著一個水龍頭、二手瓦斯爐與幾件廚具,每逢下雨,還得撐傘、穿雨衣煮飯,雨水成為最天然的佐料。但我會一輩子記得,母親將蒜頭爆香滋滋作響的香氣、那一大盤的高麗菜清甜脆口,配著饅頭、白稀飯,細細咀嚼獨有的菜根香。儘管現在已改善家計,仍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簡樸三餐,為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能忘本、記得最初衷的滋味。

★煮了十多年的「水溝廚房」原址,廚具雖搬離,記憶仍猶新


古諺云:「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世間美食何其多,嘗遍各國美食,懷念的仍是那一盤有著「革命情感」的高麗菜,而你呢?懷念的那道佳餚是不是也有著專屬的回憶?當體驗過百味雜陳後,或許才能感受到「淡」的可貴,等到風景都看透,才能靜靜地品味細水長流。


相信,人情味,永遠是最好的調味料。

 

本文僅供非商業用途,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沈芯菱│台灣6.0希望工程www.twhope.org

Note: Only non-commercial use, reproduce,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Photo source: Google photo / www.i2taiwan.com

文 / 沈芯菱

初夏,唧唧的蟬鳴聲響徹青空,也喚醒一畝畝金黃稻穗,我穿越過稻海,踅轉進古老悠然的三合院,光影灑落在斑駁的紅磚瓦上,身旁的老幫浦發出噗滋噗滋的汲水聲,和著幾聲雞啼犬吠。幾位阿婆坐在院裡的曬穀場(閩南語稱作「稻埕」,客語稱作「禾埕」),她們在彼此臉上交叉比畫著,我好奇趨向前看,聽見阿婆笑盈盈地說:「水姑娘,來挽臉哪!」


滿春阿婆從年輕當學徒,時光荏苒,如今已近半世紀的光景了,她說以前靠挽臉養家,現在靠挽臉養老。顧客群從花漾少女,一路變成資深熟女,她壓根兒沒想過一條棉線,竟也能牽扯一輩子歲月,雖然日子久了也是帶來職業病,例如牙齒提前鬆動、手指長年纏線而長繭凹陷,即便如此,她仍甘之如飴。


「你們知道挽臉有多久歷史嗎?」阿婆娓娓道來,這可是能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隋朝呢!這數字令人詫異,一條細細的線,正穿越千年歲月,歷史時空在眼前鮮活演繹起來。還沒回過神,阿婆緊接著說,早期日據、光復時期,因為物資匱乏,婦人勤儉持家,相信「天然ㄟ尚好」,因此發明了無患子洗頭、薏仁粉美白、蘆薈防曬、綠豆粉光亮肌膚、絲瓜水保濕……等,這些都是老祖先傳下來的美顏秘方,所以儘管生意變得黯淡,阿婆一生堅持挽臉,不願這門傳統技藝在她手上斷了線。


跟著巴黎朋友Lorraine講起挽臉技藝時,她睜亮雙眼,嚷著一定要來台灣試試看。她相當認同自然美的態度,她說不太懂為何許多女性畏懼變老、擔憂皺紋,比起大眾化的「網紅臉」,法國人的審美觀更重視「優雅」(L'élégance),正如奧黛莉赫本說的「優雅,是唯一不會褪色的美」(Elegance is the beauty that nerver fades.),而這份優雅,正來自於歲月的洗禮,如同他們喜愛悠久年代的建築、典雅的藝術品。當擺脫了外在的束縛、框架,才能真正成為活過、笑過、跌倒過,又站起來邁步,展現那獨一無二的自己。

最美的不是那些打扮、容貌,而是述說夢想時,雙眼流露閃閃發亮的光芒,那些被外在吸引的人,有天也會因歲月老去而轉身離開,會留下的,才是真正懂得欣賞的人。Lorraine有感而發地說:「當妳未來想起我時,會忘記我臉上有幾條皺紋,但妳一定會記得我們說過的話、走過的路。」


漂亮之外還有更漂亮,但有故事的美麗才是無可取代。

 

本文僅供非商業用途,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沈芯菱│台灣6.0希望工程www.twhope.org

Note: Only non-commercial use, reproduce,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Photo source: Google photo / www.i2taiwan.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