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t's be the hope
─ Q&A ─
蘇格拉底留給世人兩大智慧
第一:認識自己
第二: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學習過去、活在當下、憧憬未來
重要的是不要停止發問
感謝每個提問,令我們學習反思
願成為彼此成長路上的良伴
know thyself. One thing I know,that is I know nothing.Learn from yesterday, live for today, hope for tomorrow.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 01
- 02
- 03
- 04
- 05
那年寒冬的「一元柳丁」事件歷歷在目,未料一篇投稿會掀起全國風暴,當媒體落標「14歲農村女孩對槓政府」時,收到無數親友師長的關切,擔心我被貼上標籤、黑函汙名,各方壓力,甚至面對種種威脅......。猶豫徬徨之際,正好念到哥白尼的傳記,他面對龐大勢力說:「儘管你現在把我判刑,地球還是繞著太陽轉。」不能因為沒看見,就說不存在,怎能在別人的苦難面前,轉過臉去呢?
尤其每天往返學校路上,都會看見老農消瘦佝僂的身影,自忖著假如失敗了會怎樣?頂多回到童年擺地攤生活,並非沒經歷過,但如果辦到了呢?將攸關鄰里及各地的果農生計。尤其多少的無名英雄,飽受苦難仍願將一生奉獻給土地,我絕非英雄,慶幸的是,我能與英雄並肩而行。(一元柳丁事件歷程請點此全文)
- 06
約三歲起跟父母南北擺攤,清晨四點多菜市場、下午黃昏市場,到晚上夜市,吆喝叫賣些氣球、飲料、花生、玩具雜貨。忙到凌晨一、兩點,因為無法租固定攤位,哪邊市集、廟會跟活動熱鬧,就趕往哪邊,經常睡在小貨車上、白天在公園擦澡。擺攤到八歲要上小學,才在雲林租鐵皮屋,一開始是做雜貨店,放學再到市場幫忙擺攤,到十三歲學會做網站後,幫父母本業成衣代工架設網站,逐漸有訂單而改善家計。
回味十多年的擺攤生活,教會我懂貧知苦、知足惜福,以及最重要的「苦中作樂」(bitter-sweet)的能力,例如:鞦韆想像成雲霄飛車、撿石頭當家家酒、比賽誰拍的蚊子多、還有家人常說的「做人不能低頭,不然…會看到雙下巴哦!」先改變心態,才有機會改變生活。
- 07
- 08
- 09
- 10
- 11
感謝妳對社會的愛心熱忱,台灣有65,000家以上的非營利組織(NGO),其中肯定有許多用心做事的團體,國內每年公益捐款約高達600億元,2019年2月《財團法人法》終於實施,期待政府能逐漸健全制度。
做好事有很多的方法,建議能結合妳自身專長興趣出發,例如:喜歡說故事的話能到學校當閱讀媽媽;喜歡大自然能淨灘淨山;喜歡毛小孩可以關懷浪浪;擅長設計可以幫忙製作文宣品;擅長寫作可以幫忙文案推廣;擅長廚藝可當烹飪志工......。
捲起袖子,不僅服務群眾,更能提升自身能力,如德雷莎修女言「無法做偉大的事,而是用偉大的愛,來成就平凡的小事。」(Not all of us can do great things. But we can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 相信在服務的過程中,妳會有更深的收穫。
- 12
- 13
2003年台灣線上教學興起,弱勢生無力負擔不低的費用,因此啟發我架設免費教學。2005年台灣出現收購熱潮,例如身為社群平台代表的「無名小站」,被Yahoo!奇摩以七億元併購。而當時安安網站被視為熱門教學入口,不僅累積數百萬人氣、眾多師生來函,全國有九成多的校園連結本站、也是政府機關的推薦網站。 因此也有補教集團提出收購,以利於擴展版圖。收購條件在那年代的雲林家鄉,可買兩、三棟房子,對於還在租鐵皮屋的我們而言,當然具有吸引力。但跟家人討論許久後,擔心被收購變成收費,有違初心,若弱勢孩子寫信來問,不知如何回答,念此,最後仍是婉謝。 猶記得師長說:「心底無私天地寬,所謂的無私,並非一點私心都沒有,而是把公眾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前。我當然有私心,看著學生滿足的笑容,這份私心就喜悅滿足了!當整個社會共好,個人也會跟著更好,反之,若國家敗壞沉淪,個人也得承擔社會失序的成本。」
- 14
坦白說,初期我也不善時間管理,經常熬夜只睡三、四個小時,冒出痘痘黑眼圈、長出白頭髮時還不以為意,直到好幾回突然白血球急速上升、暈眩昏倒,送急診吊點滴,看到家人憂心匆匆,才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
相信你能搜尋到成百上千的方法,例如我常用的:科維四象限法/N字法則/輕重緩急、GTD法則(Get Things Done)、八二法則(Pareto principle)、時間ABC分類法、番茄鐘(Pomodoro Technique)、三隻青蛙(Eat that frog)、限時/封鎖(block)易分心的網站、正念冥想專注(Breath awareness meditation)等......。
越自律、越自由,要記得「時間管理」的核心其實是「自我管理」尤其在容易分心的時代,更需要練習「專注力」,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要緊的是將這些理論內化為日常的一部分才能持續。
- 15
- 16
當初得知非洲許多人衣物磨損、長時間紫外線曝曬,導致皮膚病惡化,二手衣又未必符合所需,於是製捐萬件新衣贈送非洲多國,希望送愛非洲同時也能創造在地工作收入。更深入了解後,得知在非洲需要的不只是資源,而是運用資源的知識,真正窮困原因並非物質匱乏,而是窮於規劃的能力。
於是結合了聯合國志願部、非洲各國公益團體,協助他們尚未充足的創新策略、專案管理、社群傳播、行動方案、社會創新、數據分析、資源整合、調查報告、多語編譯、培力育成、成效評估等發展。
實踐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過程,我也收穫許多,例如有貧民窟中水質汙染,導致瘧疾等傳染病肆虐,原先以為要改良管線跟自來水地下系統,但那鉅資費時,腦力激盪後透過發放「肥皂」的方式,有效降低傳染病。
- 17
其實我跟你一樣,國中學校才有英文課,但偏向閱讀及寫作的考試導向教學,缺乏聽力及口說的訓練,那年代補習費高昂無力負擔,為了出國,開始摸索一些自學的方法,例如:
自創英文環境:首先把你手機、電腦、常用網站改為英文介面。生活物品都寫上英文標籤,用英文做筆記、寫日記、待辦事項等內容。出門在外則想像自己是法國人,母語非中文/英文,只能看英文標誌。
聽力與口說:Youtube上有眾多免費資源,能多找外國人教英文的影片,直接用英文關鍵字搜尋,例如How to pronounce “th”。能多搜尋有興趣的主題,例如電影、運動、音樂、偶像等英文關鍵詞,更能結合想學的領域,例如Time management tips、How to be creative…
練習方法:第一次聽「關閉字幕」(不求完全聽得懂,能聽幾成算幾成,一直聽下別斷續,可從上下文語境中猜文意),第二次開英文字幕,最後,則是自己英文口說出一分鐘摘要內容。口說的關鍵是直接用英文思考,而非中翻英,若想知道是否發音正確,可以錄音回放、手機「語音輸入法」,或者用「手機迴音」同步聽自己的發音。
無論學習什麼技能,都要應用費曼學習法(Feynman technique),「教是最好的學」,輸入(Input)→加工(Process)→輸出(Output),能用自己的語言重組、表達出來。
真實口說中難以確保100%完美,別怕犯錯,我相信「Focus on Connection not perfection」重要的是如何連結起溝通對象。上述簡要分享,有更多的資料跟方法,有興趣歡迎再進一步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