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let's be the hope

─ 芯之觀點  ─

「天地遐呢大,草根未來底叨位?」

歷史的轉捩點,時而取決於

一個人、一句話、一個思維

世界上有兩種事物富有力量
一是劍,二是思想

而思想比劍更有力

在每雙眼眸、每道皺紋裡看見詩篇

敬!每個「再辛苦也笑給老天看」的靈魂

"There are but two powers in the world, the sword and the mind. In the long run the sword is always beaten by the mind" (La plume est plus forte que l'epee) -Edward Bulwer-Lytton

感謝蒞站,上百篇文章陸續更新中

敬愛的 郭代理校長、郭教務長、郭院長、謝執行長、各位師長、來賓、以及今日的主角各位畢業生:大家好


非常榮幸及感恩有這份寶貴機會來學習。 二十三年前,有個五歲小女孩,在外頭的烈日下,臉上掛滿鼻涕,拿著飲料到處吆喝叫賣,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 二十三年後,那個小女孩,站在這裡,用科技脫離貧窮,卻擔心起更多人的下一餐在哪裡。 若您的孩子在就讀高中小學的話,或許會比您還熟悉我的故事,因為從17歲起至今被收錄到13本課文中,有時遇到一些學生,他們會恍然大悟:妳還活著啊!

各位以前教科書念的多半是國父、蔣公,這例子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世代差異,以往可能覺得成功是要能打敗多少人,而現代則認為有一種成功是能幫助多少人。 無論是站在這裡,或是被編入教科書的意義,並非表揚個人,而是希望讓社會看見更多的可能性:原來階級可以流動、貧富可以縮短、世代可以共創!

曾經,在我身上有許多的標籤:貧窮弱勢、鄉下農村、年輕女性,但這十七年來,透過「社會創新」不斷的反轉這些標籤,今天想從不一樣的角度詮釋EMBA這四個字的價值。


【Empathy 同理力】

首先,相信大家常聽到「innovate or die」不創新即滅亡,在獲得總統創新獎時,許多人問我,究竟創新的起點是什麼?為什麼在十七年前,還沒有Ipohne、Facebook、Line的年代,十一歲的我能開創農產網銷平台,至今銷售百萬斤農產,在十五年前,線上教學還沒興起時,就成立了安安免費教學網站,至今創下將近兩億次的點閱率,並且環島數十圈紀錄三十萬張的「草根台灣臉譜」,為台灣寫歷史,接著服務於廣大的原住民、新住民、弱勢學生等角落。此外,也用七千元創業,以電子商務幫夕陽產業轉型成功,帶來許多弱勢家庭的生計保障。 其實這一切的起點,對我而言,就是EMBA的第一個最重要的E,Empathy同理心。同理心的關鍵,就是要問對問題,當別人問Why為什麼去做時?我反問Why not?不斷的設身處地,例如曾在我們的免費課輔班裡發現有孩子上課就倒頭大睡,許多人會指責他功課這麼差,而我們則是選擇坐在孩子的位置上,模仿他上課情況,瞇著雙眼,搖頭晃腦、才發現原來他是近視不敢說,導致惡性循環,因此我們又發起免費配眼鏡的活動,別小看一副眼鏡,從申請人中我們又進一步發現那些社會救助網疏忽的族群。


【Mission 使命力】

同理心是創新的根源,也因為有了同理心,才會有了使命感,也就是EMBA的M,Mission。我在哈佛大學商學院研讀時,第一堂課是上領導力,教授開宗明義地說,What's Leadership? Leadership is not rank, titles or money. Leadership is Responsibility. 是的,領導力的同義詞就是責任。現場的每個人都有職業,但,您有志業嗎?如果只是把工作當成職業,很難有創新的熱忱,唯有當成志業,才能觸動人心。 例如,我第一次來台大念書,不是碩士也不是博士,而是在國中14歲的時候,當時為了學習程式語言來幫助老農跟弱勢學生,但在雲林縣的資源有限,決定到台大進修推廣部上課,家人到處借錢,卻飽受嘲諷「散赤人也想學電腦?別被電電到就好,顧肚子卡實在」,借不到什麼錢,最後只好每天早起跟家人去工地、市場撿資源回收變賣,存了好幾個月,終於踏進台大校門,期間無數次想放棄,但總想著如果能幫助一個學生、一位農民,就值得了,也因為有使命感,才讓我發現每件事的關鍵不是難度,而是態度。 我十七年來都抱持著一份使命,走遍了最窮困的村庄部落、最偏瘠的山巔海角,我發覺,原來許多人不害怕顛沛流離、不害怕居無定所,不害怕三餐不繼,大家最害怕的是,失去希望。因此,這也是我成立「台灣6.0希望工程」最重要的核心,讓人看見希望。


【Benefit 共益力】

接著,EMBA的B是什麼呢?先請問大家,您覺得「大」企業與「偉大」的企業差別是什麼?或許大企業思考的是如何用社會資源把自己變得更好,而「偉大」的企業想的則是如何運用自身的資源讓社會變得更好。所以EMBA的B,我認為可以呼應B型企業的Benefit corporation,創造共享價值,企業在得到營收同時,也可以創造社會正向影響力。 我們雖然是中小企業,但二十年前就開始提倡全程MIT台灣生產、聘用新住民、單親婦女、創造在地勞工就業機會,並製造捐贈八千多件新衣服到非洲、肯亞、烏干達、盧安達、剛果等國。

一切都關乎於「選擇」,您的一個動念、一個決策、一紙公文,將間接影響到成千上萬人的生活。記得早期線上教學還沒興起時,曾有企業要以千萬收購安安免費教學網站,當時我們還沒改善家境,還是租著鐵皮屋生活,卻為了保有最純淨的公益空間而婉拒了。

記得有次在很偏鄉的校園服務,有學生說他的夢想是想當有錢人,我繼續問要如何成為有錢人呢?努力上進?刻苦耐勞嗎?突然有同學說:「這還不簡單,做黑心事業就好啦!」全校哄堂大笑。當社會亂象不斷、失去了公平是非時,與其思考「如何留給下一代更好的地球」,別忘了反過來問:「如何留給地球更好的下一代」


【Action 行動力】

最後,EMBA的A,您認為是什麼呢?為此,我訪問了海內外許多高階主管朋友,大約23個國家,統計發現前幾名有:Attitude正向的態度,Ambition雄心抱負,Accountability擔當責任,而統計排行第一名的則是,Action行動力! 很多人不願行動,就是因為害怕失敗。


這十七年的公益之路跌跌撞撞,很多人好奇為什麼願意堅持?為什麼願意半工半讀投入公益八、九百多萬?我始終抱持著一個信念,如果今天失敗了,是我一個人的事;但如果成功了呢?就是全台灣的事,因為證明了年輕人也能開創舞台!別忘了,沒投出去的球,命中率永遠是0%。


漫步哈佛校園,隨處可見這幾個字,"Ask what you can do" ,將近六十年前甘迺迪的就職演講仍感同身受,無法用一樣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無法用一樣的企業策略,得到不一樣的績效影響力,世界瞬息萬變,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是可以創造未來 。 請一起重新定義EMBA,Empathy, Mission, Benefit and Action。


一個年輕女孩的力量有限,但現場各位企業家的力量無限,確實這是一個充滿問題的年代,難免讓人灰心失望,但,您能成為解答,正如甘地說的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要讓社會更好,並不是一個人做了百分之一百,而是每個人都能做出百分之一,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是可以創造未來,您就是改變,您就是力量,EMBA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謝謝大家!


2021年清華大學畢業典禮 貴賓沈芯菱博士 致詞全文

全文PDF檔案下載


各位親愛的畢業生、學弟妹,大家好!

我是沈芯菱,2012年從清大畢業,相信有些學弟妹曾在教科書唸過我的故事,這是清大創校百年來,第一次的線上畢業典禮,但可能不會是最後一次,從Covid-19爆發以來,許多人焦慮地問:該怎麼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呢?我想起了在大二時,曾遇過一位清潔工阿姨,大約五、六十歲,她收工後沒急離開,而是把水桶倒立,坐在上面,拿本書看了起來。我好奇上前聊天,才知道他為了家計奔波,只念到國中補校,好想上大學,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他特別找能在大學裡的工作,哪怕只是臨時工,都甘之如飴。

當下我很觸動,看著她發光的眼神,原來不是因為老了,才沒有夢想,而是沒有夢想時,才真正的老去。如果你問我,在清大,哪一本書或哪一堂課對我的幫助最大?我反問哪本書最沒有幫助?就是從沒打開過的那一本。

畢業從來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起點,尤其在充滿變數的世界,更需要終身學習,哪怕是一樣的工作,也能有不一樣的價值;一樣的生活,能有不一樣的態度;一樣的柴米油鹽,能有不一樣的滋味。


你是全球的7%

清大畢業典禮選在5月29日舉辦,是格外有意義的日子,今天,正好是「聯合國維持和平人員國際日」。我在將近二十年來,不僅持續推動台灣的偏鄉公益,也擔任聯合國志願者,最難忘維和部隊曾說,有次走入貧民窟的難民營裡,目睹一個嬰兒在垂死邊緣掙扎,赤裸裸地被鋁箔紙包住、放在鐵盤上,鐵盤下竟然是紅通通、正在燃燒的火炭,非常危險,隊員大叫Stop it!What are you doing?怎可能光天化日傷害嬰兒呢?接著靠近看,嬰兒身上有一片片白色的痕跡是紗布跟繃帶,原來,他是早產兒,這鋁箔紙就是他的「保溫箱」,如果早產兒能長大,迎接他的是什麼?是飢荒、疾病、乾旱,還有戰爭。

請你試著想像,如果把全世界78億人口,濃縮成100個人,其中有10個人營養不良、甚至在垂死邊緣,有20個人餐風露宿流落街頭。有一半50個人,每天生活費不到5美元,哦! 以及有2個人得到新冠肺炎。那你猜看看,多少人擁有大學教育呢?只有7個人,但有14 個人是文盲,不會閱讀寫字。

各位畢業生,是全球極少數7%能獲得高等教育,你不用擔心下一秒會不會踩到地雷、不用擔心三餐不繼、不用擔心流離失所,那,試問到底是什麼阻礙了你實踐目標?理解這個世界,並不是透過比較才能懂得珍惜,而是透過更開闊的視野,反思自己所擁有及不足的。


「厚德載物」利他共好

當在服務貧窮線下的國家時,我學會第一個單詞是祖魯語的Ubuntu,什麼意思呢?南非朋友用一個故事來詮釋,就是西方人類學家拜訪部落田野調查,看見一群孩子在玩耍,跟孩子說只要跑第一名,這籃水果就是你的獎品,倒數三、二、一,結果誰跑第一名呢?最高、最壯的嗎?人類學家不可置信的揉揉雙眼,竟看見孩子們手牽著手一起跑向水果,人類學家問看起來最有勝算的孩子怎麼不自己跑?那孩子邊咬著蘋果,邊說著「只有我吃到,其他人不開心,那這蘋果也不甜了」

Ubuntu含意就是”I find my value in you, and you find your value in me.” 利他共好,說到這裡,有沒有發現這道理好像似曾相識?沒錯,就是各位在清大每天都能看見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像大地那樣寬厚的承載萬物、滋養萬物。人類智慧的精華,不分區域跟語言,都是相通。

我永遠記得,在清大教授語重心長地的說:「能坐在這裡,能進清大的同學,必須要思考,能為那些無法進清大的人做些什麼?」希望各位畢業生,都能給自己一個目標,就是你幾歲,就要有多少利他的比例,20多歲的各位,至少要有20%的資源跟時間來實現利他, 60歲就60%,直到100歲100%利他為目標。


改變社會對”標籤”的看法

也是這原因,讓我11歲開始投入公益,服務老農民、弱勢學生、原住民及新住民。記得在2004年,14歲時第一次開創免費課輔班,在雲林農村沒有人看好,覺得是天方夜譚,笑說「這是不可能的,乞丐許大願」這些冷嘲熱諷並沒有打擊我,卻沒料到,最打擊我的,是一個十歲的女孩。她剛來時很安靜不說話,直到有次放學留到最後,左顧右盼,看大家都離去了,上前來說「沈姊姊,妳跟我們說只要努力就能改變…」我點點頭,她卻瞪著眼說「妳騙人啦!」我心頭一驚,發生什麼事?「我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啊!」「無法改變什麼?」「我…我…就無法改變我是原住民啊!」

我看著她的雙眼,心頭一揪,等等,我怎麼好像看到了五歲的自己呢?那個臉上流著鼻涕、手中拿著氣球飲料,沿街叫賣吆喝「俗俗賣!俗俗賣!五塊、十塊,趕緊來買」南北奔波、睡在小貨車上,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經常饅頭配開水就是一餐,甚至國小為了繳學費,做過資源回收,在班上跟同學要廢棄的書本、寶特瓶罐,還被笑說是撿破爛的「一世人檢角」。

難免沒有自信、覺得無法改變貧窮,直到在二手書上看到一句話,徹底改變我,就是每想到「唉,好衰,這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要轉念為「這件事想要教會我什麼?」

於是,我牽著那女孩手,告訴她「妳說的對,妳無法改變這個身份,也不需要改變的,這值得讓妳驕傲。真正要改變的不是原住民的身分,而是要改變別人對原住民的看法。」如同我無法改變窮孩子的出身,但能改變別人對窮孩子的看法。你不能決定明天的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幾點鐘起床,不是嗎?

同樣的,各位畢業生,無論你的階級、性別、種族、信仰與身份認同,只要所謂的「標籤」是真實良善、不傷害他人,該做的不是去撕掉標籤,而是要去改變社會對這標籤的看法,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不用去成為別人,而是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畢業,Graduation來自 拉丁文,最初的意思是a step climbed on a ladder or stair,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往上爬,還有另一個解釋,很有意思,就是「刻度」,一格又一格的刻度,到底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呢?

當我在哈佛商學院唸書時,最難忘Christensen教授,他每學期最後一堂課會問大家三個問題,也請各位思考你的回答,第一是「如何擁有快樂的職業生涯?」第二是「如何跟家人維持幸福?」第三個是「如何不去坐牢?擁有品格的人生」大家聽了面面相覷,哈佛跟監獄怎麼有關?教授說別太大意,他畢業那屆有32位同學,其中2位正在牢獄中渡過下半輩子,一個是美國眾議院的議員因詐欺入獄,另一位則是安隆執行長,曾經年收入高達一億美金,卻作假帳、一夕破產,害上萬人失業。

畢業後,多數人在追求收入Income 無可厚非,但別忘記另一個I更是關鍵,就是Impact正向影響力。我在哈佛研究了美國標普五百大企業,發覺能取得長期成功的企業,他們經常思考的不是只有賺多少錢,而是能解決多少社會問題、改善更多人的生活。


清大人,有清大人的使命

我從清大畢業九年多,將近十年了,想想,在人生刻度上,能有多少個十年呢?記得在金門小鎮拜訪八二三炮戰的遺孀,老阿嬤白髮蒼蒼、捧著丈夫二十出頭拍的遺照,正是在座畢業生的年紀、如此英姿煥發,老阿嬤眼眶含淚的說「阮翁婿遐少年就戰死了,我攏八十幾歲,變得遐呢老,後擺去找他,他…咁會認得我?」1958年並不遙遠,不過就是六個十年,一代又一代人,一個又一個十年,成就我們今天的豐衣足食。 2021年,當代的我們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清大人,更有清大人的使命。

校長說我是清華大學創校110年來,在台灣建校65年來,最年輕的畢典致詞貴賓,可以跟學弟妹說,是怎麼辦到呢?

其實,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我如何辦到的,而是,你能不能十年後,甚至不用十年,也能來告訴清大的學弟妹,你如何做到的?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只是校訓標語,而是能融入生活中,成為DNA的一部分。

在新冠疫情時期,我們見證了許多第一線的英雄,何謂英雄?「自知者英 自勝者雄」認識自己、戰勝自己,相信「你在哪裡,清大就在哪裡」,祝福大家眼裡有光、腳下有根,路有遠方!

歡迎轉載引用,出處:沈芯菱公益平台-臺灣希望工程 www.twhope.org

已更新:2021年9月14日

沈芯菱於演講授課、文章著作、媒體專訪等發表之語錄摘要,歡迎引用。

政治領導 Leadership

  • 政客為的是下一場選舉,政治家是為了下一個世代,政客圖的是呼風喚雨,政治家是為人民遮風擋雨。

  • 自私的人最怕無私的人,貪婪的人最怕無欲的人。

  • 我所做的,是要提醒執政者在廉潔和貪婪中,記得那佈滿風霜的臉龐;在富者和貧者中,記得那徬徨無助的眼神。

  • 領導一個國家,重要的不只是立下多少法規、定下多少制度,更重要的是如何形塑態度、文化、認知及行為,跟人民有所連結,讓人民可以看見與感受得到。

  • 面對強權的國家機器、大家笑我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你問我怕嗎?當然怕,但得記得,有比害怕還更重要的事得去做。

  • 每到選舉時節,社會總是紛擾不安,大家忙著歸類是藍色的台灣?綠色的台灣?富人的台灣?窮人的台灣?卻都忘了,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就是人民的台灣。

  • 要愛這個國家,絕非只是歌頌他的美好、而是挺身而出的爭取公義,那才是世世代代的台灣人所相信的。

  • 台灣經歷多次的巨大動盪,該如何癒合分裂的社會、如何帶領國家繼續向前,這個艱鉅的任務,無法單靠任何一位總統,而是要靠每一位向上的公民。

  • 我們要對抗的不是特定的人,而是特定的意識形態,那些歧視性別、種族、階級的意識形態。

  • 許多人都會說愛台灣,卻少有人問自己願意為她做些什麼?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永遠記得,金門八二三炮戰的遺孀捧著夫婿的遺照,含淚述說「他那麼年輕就戰死了,我都八十幾歲,變得這麼老,以後去找他,他…會認得我嗎?」


企業管理 Management

  • 哈佛商學院給我最深刻的一堂課,何謂領導力?真正的領導力,並非頭銜、排行或薪資,而是能扛起多少的責任。

  • 領導的本質,並非要創造更多的追隨者,而是為了創造更多的領導者。

  • 我重新定義EMBA是:Empathy同理、Mission使命、Benefit共益、Action行動。

  • 我研究美國標普五百大企業後,發覺能長期成功的企業,他們經常思考的不是只有賺多少錢,而是能解決多少社會問題、讓多少人的生活更好。

  • 有一種成功,不是打敗多少人,而是能幫助多少人。

  • 結識各行各業,從市井小民到歷任總統、從販夫走卒到企業家,最使我敬佩的不是職位高低,而是他們能賦予職務多少的價值。

  • 從小企業到大企業,接著到<巨大>的企業,還是<偉大>的企業?兩者差別是,前者是用社會資源讓自身變得更好,後者是將自身資源把社會變得更好。


教育發展 Education

  • 政府每年在每位台大學生身上投入36萬元的教育經費,全校花了一百多億元的納稅錢,台大人該有台大人的責任。─首屆台大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獲獎致詞

  • 人們怕徒勞無功,像用竹籃裝水,但卻忽略了,竹籃透過水一次次洗滌後,越來越乾淨,儘管沒有即刻的改變,但孩子耳濡目染中,潛意識裡能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 大家都喜歡問哪本書對我幫助最大?太難回答,畢竟每個人際遇不同,但我能肯定的告訴你,哪本書對你最沒有幫助?就是從沒打開過的那本。

  •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有全新的時代跟工具,但是我們的價值,關於努力、誠信、勇氣、包容的價值,是舊有不變,也不能變的。

  • 老師傅鑿了一輩子的石頭,經常敲一千下沒動靜,但就在第一千零一下,石頭瞬間裂為兩半,難道是最後一下讓石頭裂開?當然不是,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那一千下,缺一不可。


品格信念 Belief

  • 經常激勵我的,並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偉人,而是許許多多在困境中依然向前、再辛苦也笑給老天看的草根人民。

  • 挫折之際,總會想起在王功漁港遇到的老阿嬤,烈日下他笑著說收到紅包,脫下手套,竟然是被蚵仔殼刮傷流血,她為了下一代的註冊錢,把流血當紅包,支撐她走下去,原來重要的不是運氣,而是勇氣。

  • 我鼓勵孩子只要努力就能改變,但一位泰雅族女孩低頭泛淚的說,她黝黑膚色常被同學嘲笑,皮膚該怎麼改?我告訴她,妳真正要改變的不是原住民的身分,而是要改變別人對原住民的看法,如同我無法改變窮孩子的出身,但能改變別人對窮孩子的看法。

  • 要看一個人的真本事,不是看他們如何攀上輝煌頂峰,而是看他們如何度過人生的低谷。

  • 「人不能忘本、樹不能忘根」阿嬤這句生前的囑咐,讓我婉拒海外千萬年薪,選擇回到台灣偏鄉服務。

  • 十多年的路擺攤生活,教會我知足惜福,以及最重要的「苦中作樂」(bitter-sweet),例如:把鞦韆想像成雲霄飛車、撿石頭當玩具、拍蚊子當遊戲,還記得「做人不能低頭,不然…會看到雙下巴哦!」先改變心態,才有機會改變生活。

  • 魯凱族的老奶奶問我,台灣哪一族的人最多?是阿美族?泰雅族?還是存款不足?她說其實最多族的人就是『不滿足』,要快樂並不難,要比別人快樂就很難。


公益公義 Charity

  • 為什麼我二十年來都在推動「人人公益」?簡單說,如果一盞火炬能點亮一百公尺的道路,那一百盞、一萬盞呢?串聯起來,可以點亮這個星球,當眾人要將火熄滅,我們更需要把火把高舉。

  • 因為窮過,更懂得貧窮的滋味,因為苦過,更懂得正在經歷苦難的人。

  • 一碗飯一個人吃,只有一個人快樂,但給十個人吃,能有十個人快樂,你說吃不飽怎辦?讓人會去思考怎麼創造更多碗飯。

  • 二十多年來的公益之路,走得跌跌撞撞,我始終抱持著一個信念,如果今天失敗了,是我一個人的事;但如果成功了呢?就是全台灣的事了,因為證明了年輕人也能開創舞台!

  • 公益不僅僅是給予,更重要的是參與,是一點一滴的行動,喚醒人心的善良,讓人人都能參與。

  • 投入公益近千萬,卻讓我獲得了兩億,就是<意義>還有<回憶>,儘管兩袖清風、生活簡樸,這無價的兩億足已值得。

  • 儘管到最後,他們仍然被忽視、被冷落,我依舊會掌鏡草根人物走過的足跡,為土地正義發聲,將發言權還給那些在太陽下、彎腰流汗的人們。因為,歷史,終會記上一筆。

  • 一路上拍攝草根台灣臉譜,讓我學會如何用仰角看小人物、用俯角看大人物。每道皺紋、每個眼神都見證人民的尊嚴。

  • 感謝每位願意讓我們服務的生命,世界太大、人生太短,在服務的過程中,彷彿活了千萬種人。

  • 每個人問我Why為什麼十一歲就開始公益?為什麼不接受捐款?為什麼……我只想回答一句Why not?當問Why時腦裡只出現限制,問Why not時才能看見機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