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let's be the hope

─ 芯之觀點  ─

「天地遐呢大,草根未來底叨位?」

歷史的轉捩點,時而取決於

一個人、一句話、一個思維

世界上有兩種事物富有力量
一是劍,二是思想

而思想比劍更有力

在每雙眼眸、每道皺紋裡看見詩篇

敬!每個「再辛苦也笑給老天看」的靈魂

"There are but two powers in the world, the sword and the mind. In the long run the sword is always beaten by the mind" (La plume est plus forte que l'epee) -Edward Bulwer-Lytton

感謝蒞站,上百篇文章陸續更新中

文 / 沈芯菱

每逢中秋前夕,深居在花蓮畢祿山腳下的秀鑾嬤,總是暗藏不住喜悅,期待著兒女返鄉團聚。雞啼聲甫響起,她早已踩著朦朧的天色,到菜市場挑選食材,秀鑾嬤堅持用傳統爐灶做菜,「柴火煮出來的米飯就是特別香!和電子鍋的味道完全不同。」她願花上三、五個鐘頭燒柴火,忙得滿身大汗也甘之如飴,覺得火燒得愈旺、子女的生活就會愈旺,


秀鑾嬤的兒子建宏踏入家門說道:「車才拐入巷口,遠遠地就聞到柴香味,不知怎的,心頭一緊,覺得眼眶有點濕呢!」事業有成的他三天兩頭出差,嘗遍世界各地的米其林餐廳,但與客戶應酬得小心翼翼,談生意也未必能吃上幾口。


建宏最懷念母親的菜脯蛋、豆鼓苦瓜,他說每當工作忙得「灰頭土臉」之際,就會想起秀鑾嬤的「烤番薯」,外表黑炭土灰,但只要輕手剝開,見沁出蜜汁的金黃內餡、散發獨有的濃郁香氣,不正也象徵困境後的甘甜滋味嗎?


餐桌向來是家的中心,承載了回憶,美食永遠是最深的鄉愁,俗閩南語說「同一口灶」,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灶裡頭有什麼、全家人就吃什麼,代表著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的精神,而掌灶的人更是充滿智慧,才能讓老小健康溫飽。原住民社會也有相同的觀念,例如蘭嶼達悟族的語言中,「一個家」(asa kavahai)一詞涵蓋了「同居」與「共食」,象徵著互助合作、共度難關的深深羈絆。

★A house is made of wood and stone, but only love can make a home. 木頭與石頭能蓋成房子,但只有愛才能成就家庭。


遙想,上回與全家人同桌用餐,是什麼時候呢?或是軀殼在身旁,但是靈魂卻分離著滑手機?有沒有那麼一道菜是難以抹滅的舌尖記憶呢?「能同桌是種緣分,能同灶更是份福氣。」秀鑾嬤認為全家人的粗茶淡飯,遠比一個人的山珍海味還有滋味。


灶裡的火苗,映照著秀鑾嬤慈藹的臉龐,她願用一生歲月,暖了一整口灶腳。

 

本文僅供非商業用途,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沈芯菱│台灣6.0希望工程www.twhope.org

Note: Only non-commercial use, reproduce,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Photo source: Google photo / www.i2taiwan.com

文 / 沈芯菱

正值七月炎熱酷暑,我來到濁水溪岸邊,沿著綠油油的農田,一顆顆飽滿的西瓜在陽光下更顯得翠綠光亮。此際,正是西螺大橋下的瓜農們最歡欣鼓舞的時刻,大夥們不畏炙熱的日頭肆虐,揮汗如雨地採收成果。


茂泉伯種植西瓜已經有三十多年的功夫,他笑著說:「我跟西瓜一樣,別看外表堅硬,其實內心很脆弱的。」所以在疊西瓜的時候,一定要將西瓜平衡於兩顆之上,以免碰撞造成內傷。西瓜好種嗎?這提問開啟了茂泉伯的話匣子,回想初種瓜時,他最擔怕「種瓜不得瓜」,因為常有成群野鳥來啄食,造成果實傷痕累累,很難賣到好價錢,即使擺了稻草人、放鞭炮、播音響等等法寶都無濟於事。


茂泉伯苦思良久,於是轉個念頭,主動剖開幾個西瓜,遍布在田中央,本來老伴不懂他的用意,還以為他自暴自棄了,後來看見鳥兒去吃那些現成的果肉,甚至幫忙減少田裡的害蟲,才恍然大悟,原來能共生共榮啊!


此般智慧,令人想起日本朋友曾說過,北海道的漁民,每到冬天不再出海捕魚時,漁民會到冰川上海釣,此時會有大批的海鵰等著覓食,而漁民也總會將部分漁獲分享給海鵰,因為他們相信海雕是帶來豐收的象徵,並也展現了對自然的尊重與敬仰。

★海洋共生系統,互利合作,成就最美的景致。

曾被強調的「人定勝天」,逐漸轉變為「敬天愛地」的智慧,因為地球上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是孤島,「共生」一詞的希臘文Symbiosis即為「共同生存」,許多研究指出「共生現象」可能是生物演化的驅動力。


「鳥吃剩下才是我們的!」茂泉伯一邊擦拭臉頰汗水、大啖著脆甜的西瓜,一邊大笑的說。他不懂深奧的演化學,只懂得用最純樸的心、踏實的行動,為土地澆灌最美麗的夢。

 

本文僅供非商業用途,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沈芯菱│台灣6.0希望工程www.twhope.org

Note: Only non-commercial use, reproduce,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Photo source: Google photo / www.i2taiwan.com

已更新:2019年11月13日

文 / 沈芯菱

天空落下一盞絢麗的夕陽,渲染了整片蒼穹,我忙著拍下這瞬間的魔幻時刻(Magic Hour),轉眼間竟忘了自己身在何處,看見不遠處的老阿嬤柱著拐杖、佝僂而行,我趨上前問路,見她穿戴草笠、花袖套,於是問候道:「下田辛苦了!」她莞爾一笑地說是剛從電腦班下課回家。


八十六歲的秀霞阿嬤,終生拿著鋤頭的手長滿厚繭,再高科技的指紋辨識都無法感應,網路普及時她已經六十幾歲,聽大家都說網路很快、很厲害,她曾問鄰居:「網路?這麼利便啊!哪一條路叫網路?帶我去看看。」甚至不小心把飲料罐放在電腦主機的CD架子上,鬧了不少笑話。但是為了跟孫子視訊,她兩年前開始上社區電腦班,儘管老花眼、雙手輕顫、記憶力衰退,終於克服重重難關,當在螢幕上看見孫子的笑臉時,她不禁眼眶泛淚。

★日本若公正子奶奶說:「只要有心,年齡永遠不是問題」


秀霞阿嬤的精神不分國界,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令人敬佩的長輩,例如:美國的摩西奶奶(Anna Mary Robertson Moses),七十歲才開始學作畫,八十歲成為美國原始畫派的明星。日本的若宮正子奶奶,在花甲年自學程式語言,八旬時開發出專屬老人的APP。107歲人瑞趙慕鶴74歲當背包客、93歲當志工、98歲取得碩士學位名列金氏世界紀錄。台灣也有很多「不老騎士」,展開「萬里長征,為愛而騎」,橫跨了六個國家,證明了追求夢想時,會忘記自己幾歲。


從小唸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句話在築夢長輩身上,或許能有另一個版本為「夕陽無限好,哪怕近黃昏」。有句話說「有些人25歲就死了,但是要75歲才被埋葬。」(Somepeople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讓人反思,究竟是什麼讓我們真正活著呢?我們不是因為年老而沒有夢想,而是因為沒有夢想才老去。


向秀霞阿嬤道謝後,目送她的背影漸隱在巷弄中,轉身才發現,月亮已躍星空。

 

本文僅供非商業用途,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沈芯菱│台灣6.0希望工程www.twhope.org

Note: Only non-commercial use, reproduce,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Photo source: Google photo / www.i2taiwan.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