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改變說法,改變活法

有個短片相當發人深省,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盲人,孤坐在路邊乞討,身旁紙板寫著「I am blind. Please help me. 」(我眼盲,請幫我),路人大多冷漠地從旁經過,有位小姐看見後,將紙板拿起來,在背面寫著「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 (多美好的一天,但我卻看不見),不久後引起大家的共鳴、掏出腰包幫助老人。


我相信「改變說法,就能改變活法」(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world.),大學生Brain曾是籃球隊的隊長、卻在一次比賽摔傷後得長期坐輪椅,他哀怨地抱怨著:「天啊!曾經我生活這麼棒,但現在跟廢人一樣……」深陷抑鬱憂愁而來信求助,我逐漸引導他運用「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以不同觀點、重新詮釋故事,於是Brain有了新版本的說法:「以前打球忙到沒自己的時間、沉迷在掌聲中變得有點目中無人,受傷後讓我更懂得珍惜、找到生命真正重要的事情。」更進而當課輔志工、用這段經歷鼓勵學生別輕言放棄。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於2006年提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與「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理論,前者認為人的天分及智能是可以透過努力改變的,而後者則覺得固定不變,兩者間有個關鍵差異,就是「敘事方式」,例如「我失敗了」轉念為「我還沒成功」;「我放棄了」轉念為「我得試試其他方法」;「我犯錯了」轉念為「這個錯誤要怎麼幫助我進步?」


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拉德(Nadia Murad)是成長型思維的代表,1993年次的她在21歲時目睹母親及六個親兄弟被ISIS斬首、屍體被扔進亂葬崗,她遭擄走淪為性奴,不分晝夜地被毆打蹂躪、囚禁販賣,慘絕人寰的百日煉獄後,終於逃脫魔掌,劫後餘生的穆拉德並沒有消極噤聲,而是撕掉那些孤兒、奴隸、難民的標籤,她決定主掌人生,堅定地說:「我站出來說我的故事,因為那是我擁有最好的武器。」成為作家、人權鬥士、聯合國親善大使,四處奔走解救流離失所的族人。

痛苦並非用來懼怕的,而是用來被理解的,穆拉德深信:「公義和明辨是非的心,是任何人包括ISIS,都不能從我身上奪走的尊嚴。」更提醒了我們,下次遇到難關時,別停留在「我,只是這樣」,而是要用「人生,不只這樣」的角度重塑世界。

 

本文僅供非商業用途,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沈芯菱│台灣6.0希望工程www.twhope.org

Note: Only non-commercial use, reproduce,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Photo source: Google photo / www.i2taiwan.com

Comments


bottom of page